秋季,精神,津液,干燥,要注意

提問: 氣候干燥,怎樣養生? 問題補充: 医师解答: 秋天要重視防治便秘,這是因為秋天氣候干燥,而燥傷津液,腸道干澀,從而易引起便秘。  精神調養    秋季的精神調養在于培養樂觀情緒,保持內心平靜,收斂神氣,為冬令陽氣潛藏做準備。觸景生情,易增憂傷。憂傷又容易傷肺,肺氣虛后,機體對不良刺激的耐受性又會下降,耐受性的下降,又進一步促使傷感、悲秋情緒。《黃帝內經》中提出“春夏養陽,秋冬養陰”的養生原則,這對精神調養也適合。中醫認為心藏神,神安則壽。若不知調攝精神,則精血漸衰,形體耗敗,老衰立至。秋冬之時調養精神以養其陰就顯得格外重要,要求做到安然恬靜,虛懷若谷,無過多奢望,無過度思慮,尤其不宜動怒。因怒則氣機上逆,每易耗傷肝血,損及陰精,甚則陽亢化風,而容易誘發眩暈、中風等病癥。遇事冷靜處理,以保養陰精。根據個人的興趣、愛好、專長,不斷豐富生活內容。金秋十月,與農民一起享受豐收的喜悅。琴、棋、書、畫,自得其樂。精神調養上要掌握主動權,要多想高興的事,多做高興的事。    起居調養    秋季,自然界的陽氣由疏泄趨向收斂,起居作息要作相應的調整。“早臥早起,與雞俱興。”意思是在秋天,要早點睡覺,早點起床。因為秋天晚風涼,人由夏時而來尚不能完全適應,故而早臥,既順應陽氣之收,又避免冷氣入中。早起,可使肺氣得以舒展,且防陽氣收之太過。在秋季,還要注意衣服的增減。初秋季節雖然還有一段比較炎熱的日子,但一早一晚卻是涼風習習了。因此,立秋之后就不要再經常赤膊露體,隨時防止涼氣的侵襲。民間說的“白露不下露”,也就是這個意思。當然,也要避免一下子衣服穿得太多,捂得太嚴,對于青少年,寧可讓其“凍一凍”,以增強其耐寒能力。到了深秋季節,風大轉涼,則宜及時增加衣服,體弱的老人和兒童更應注意。    飲食調養    中醫認為,燥為秋季的主氣,稱為“秋燥”,其氣清肅,其性干燥。燥邪傷人,容易耗人津液,所謂“燥勝則干”,津液既耗,必現一派“燥象”,常表現為口干、唇干、鼻干、咽干,舌干少津、大便干結、皮膚干燥,甚至皸裂。燥邪犯肺,容易發生咳嗽或干咳無痰、口舌干燥等癥。故在飲食調養上要以防燥護陰、滋陰潤肺為準則。元代著名營養學家忽思慧在《飲膳正要》中說:“秋氣燥,宜食麻以潤其燥。”事實證明,多食芝麻、核桃、糯米、蜂蜜、乳品、雪梨、甘蔗等食物,可以起到滋陰潤肺養血的作用。由于氣候干燥,故應盡量少吃辛辣之品,遵守“少辛增酸”的原則,如蔥、蒜、姜、茴香、辣椒等要少吃,而柑橘、山楂、蘋果、梨、葡萄等新鮮瓜果蔬菜可多吃。要多喝開水、淡茶、豆漿、乳制品、果汁飲料等,這樣可起到益胃、生津的功效。老年胃弱的人,可采用晨起食粥法,如選食百合蓮子粥、銀耳冰糖糯米粥、杏仁川貝糯米粥、黑芝麻粥等。也可烹制杏仁豬肺湯、羅漢果燉豬肺、貝梨(貝母和雪梨)燉豬肺、蓮子百合燉豬肉、沙參燉肉等保健藥膳服食。   運動調養  金秋時節,天高氣爽,是運動鍛煉的好時候。秋季開始,即要注意耐寒鍛煉,以增強肌體適應多變氣候的能力,提高對疾病的抵抗力。農歷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的重陽登高節,可與親朋為伴,登山遠眺,滿山披紅掛綠,層林盡染,一派宜人景色盡收眼底。登山既可鍛煉體力,又可飽覽名山秀水,以大自然的綺麗景色陶冶自己的情操。    我們都不會忘記王維在《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》一詩中說:“獨在異鄉為異客,每逢佳節倍思親。遙知兄弟登高處,遍插茱萸少一人。”骨肉之情,躍然紙上。聽說廣州人和港澳同胞,每逢重陽,必到白云山登高,山上山下,萬頭攢動,可見登高已經為群眾性的盛大風俗和體育活動。登高可以增強體質,提高肌肉的耐受力和神經系統的靈敏性。在登高的過程中,人體的心跳和血液循環加快,肺通氣量、肺活量明顯增加,內臟器官和身體其他部位的功能同樣也得到很好鍛煉。    此外,山林地帶空氣清新,大氣中的浮塵和污染物也較少,而且陰離子含量高,在這樣的環境中活動,顯然有利于身心健康。在登高過程中還能培養人的意志,增強克服困難的決心。當然,中老年人參加登高活動也要量力而行,注意安全,掌握正確的登高姿勢(上山的身體重心要前移,步子放小些,落腳點要近些,坡度較陡的山路應膝蓋抬高些,上體前傾些;下山時上體要直立或稍向仰等。)同時要注意氣溫的變化、身體功能的變化,不要勉強從事。深秋后,活動就不宜太劇烈,中醫認為:“秋須守其內”,盡量以平緩之運動為主,如練習秋季養生功等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ucyoar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